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化大革命文化的一个测试,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总结出文革期间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比较典型的想法是,即使大学毕业也要三个面向,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读书还有啥用场,反倒落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骂名。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
这种思潮当时被概括为“读书无用论”,1969年到1972年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并上纲到是刘少奇“读书做官论”变种、封资修世界观毒害的高度,给予训斥。但由于社会大环境未发生根本变化,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志业选择。大学恢复招生(知青可以通过上大学回城),曾使得读书空气一度复苏,进学、励志之心重燃。但后来的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批教育黑线回潮等运动,很快又搞得师生双方都人人自危。
“开门办学”、“厂校挂钩”的教改,任军训、学工学农、政治学习、大批判冲击专业知识学习;课程设置着重政治课、削减课程,把物理和化学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简称“工基”);把毛泽东著作、毛主席语录、大批判文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融入到政治、语文、历史等教材中,"文革"期间的课程设置简单,学习的内容杂乱无章。小学课程有:数学、语文、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以革命歌曲为主)、革命文艺等。中学课程有:语文、数学、自然、工业读本、农业读本等等,用这些课程代替细密、科学分类和体系,由教师、学生、工军宣队和领导组成的“三结合”班子编写教材;让大批判贯穿教学,实行师生互教、工农兵上讲台,用实际操作、开卷考试代替规范考试;大学学制减到二到三年,只有少数人上大学,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政治运动(建立了党支部和连队,准军事化管理,经常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学习和锻炼,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又要参加战备劳动,如做泥砖、挖防空洞等,“忆苦思甜”、经常观看“样板戏”,要“天天读”(读毛泽东选集)、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和“早请示、晚汇报”等活动,用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被大量占用。而较普遍的中小学,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实际上有些地方是自行其是。教育内容稀薄、残缺、以政治为主,上学是半天劳动,半天上课。家长和学生认为,劳动占用时间太多,与其为学校劳动,不如自己回家干活的思想,也助长了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1976年元旦中国上映电影《决裂》影片除了回避当时中国教育,政治课占用大量时间的讨论禁区外。影片批判了学校教育,教授的内容学非所用。学生毕业出来工作后要由零开始,因为学校学的东西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上根本用不上。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为“教育黑线”平反,恢复技术职称的评定……时代主题变化,社会时尚转向,这一思潮自然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