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

365bet手机客户端首页 2025-08-09 04:58:14 admin 阅读 5874

暑热渐散,当秋风掠过平江路的青石板,苏州的秋天便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苏醒——拙政园的残荷尚带余韵,山塘街的桂子已暗送幽香;阳澄湖的螃蟹正肥,东西山的橘子初黄。在这座以精致著称的古城里,秋天从来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场融合了视觉、味觉与生活美学的综合体验。

而当我们走进苏州博物馆,三件文物正静静诉说着更为深邃的秋日故事——沈周《花鸟册》里籽粒饱满的石榴、沈贞吉《秋林观瀑图轴》中墨色晕染的秋色,还有紫砂桂枝栖蝉笔架上振翅欲鸣的秋蝉。这些浸润着江南风雅的艺术珍品,将苏州人对季节的细腻感知、对自然的诗意理解以及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定格于方寸之间。

石榴多籽:花鸟画中的物候象征

沈周《花鸟册》中石榴图,石榴果实饱满,籽粒透过薄皮隐约可见。据史料记载,石榴最初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国内开始栽培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果实饱满、色彩鲜艳,常被赋予“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吉祥寓意。

在苏州园林中,石榴亦是常见之景,既取“留”之谐音,又因其恰在中秋前后成熟,成为“处暑”至“秋分”时节的重要物候标志。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中秋风俗时,便特别提及“石榴、榅桲、梨、枣、栗、葡萄”等时令果品,可见石榴与中秋佳节的紧密关联。

明 沈周《花鸟册》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观瀑听秋:山水间的节气流转

沈贞吉为沈周之伯父,其《秋林观瀑图轴》构图取高远之势,山势幽峻,瀑泉烟锁,两位老者策杖于秋林之下,翘首观瀑,神情悠然。笔法粗放而墨色清润,画面不仅再现自然之景,更暗含“白露”与“秋分”节气的意象流转。画面中,瀑布的流动与山石的静穆形成对比,暗合《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的记载。

细观画中细节:近景的树木枝叶已显稀疏,中景的瀑布水量适中,既非夏日的汹涌,也非冬日的枯竭,恰是秋季特有的“秋水时至”之态。这种对自然物候的精准把握,反映了古人对节气变化的敏感。画面右上方题款“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更将观者引入一个听觉与触觉交织的秋日体验:不仅能见秋色,更能“听”到秋声、“感”到秋气。

2025年7月,苏州博物馆“从拙政园到长物志”特展中秋季布景。苏州博物馆 供图

栖蝉鸣秋:文房雅玩中的生命寓言

紫砂桂枝栖蝉笔架是紫砂名家陈鸣远所作的文房雅玩。其用含有白色细砂粒的灰带棕色泥塑成盛开桂花枝一段,桂花枝由十一朵桂花,六朵花营和三片树叶组成,上有一蝉,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这件文房用具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紫砂材质模仿桂枝的粗糙质感,却蝉翼纤薄如纸,几可透光,栖息于桂枝之上,仿佛宣告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到来。匠人通过材质和物种对比,创造出一种生命的脆弱与永恒的辩证。

这三件文物串联起古人在苏州的秋日长卷:登天平赏枫、在拙政园品榴、于书房听蝉。如今的姑苏城,依然延续着这份与节气同频的生活韵律:艺圃的紫薇谢了,留园的菊花开了,网师园夜花园开始演奏《秋江夜泊》,观前街的采芝斋挂出“鸡头米”“水红菱”的时令招牌……这些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秋日印记,无不诉说着苏州人“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学。(殷昊翔)

相关文章

移民署中文網

word在哪里更新目录(怎样设置word目录可以自动更新)

汉字unicode编码表

吸入氦气为什么能变声 氦气变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