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王治郅因赴美打球与篮协产生分歧。虽然他希望在NBA继续发展,但篮协却要求他立即返回国内。当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时,信兰成选择了保持沉默,听任所谓“舆论压力”,将王治郅完全排除在国家队体系之外,甚至斥责他多年。
这一举动不仅夭折了中国篮球先驱的黄金时期,也让中国篮协声名狼藉。直到姚明多年后站出来,王治郅才得以重回国家队。在此期间,中国男篮因内部纷争严重,错失了多项重要比赛的机会。
“叛徒”帽子被舆论扣在王治郅头上,他的回归之路被完全阻断。这个决定不仅让正值巅峰的王治郅无法代表国家出战,更向所有怀揣NBA梦想的中国球员传递了体制僵化和无情的信号。釜山亚运会的失利成为信兰成卸任篮管中心主任的导火线。
姚明过度使用:中国篮球“独苗”被消耗殆尽
姚明在2002年NBA选秀中成为状元,但随之被夹在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的十字路口。篮协与火箭队签订协议:姚明必须确保回国参赛,不能缺席国家比赛任务。因此,我们看到荒谬的现象——在NBA常规赛打满82场的同时,姚明还不得不在休赛期返回国家队集训、亚锦赛、亚运会,甚至商业活动。
结果可想而知。长期超负荷的比赛让姚明屡遭伤病困扰,最终在31岁时提前退役,成为中国篮球最后巨人悲剧式的结束。
2009年1月,信兰成再次出任篮管中心主任。他提出的“信八条”核心是“一切为国家队让路”:缩减CBA联赛赛程,延长国家队集训时间。信兰成的逻辑是简单粗暴的:球员只是国家队的“工具”。然而,这也是他最大的问题。未能推动篮球普及,创建新的青训路径,反而为了短期收效一直在忙于集训。如今19年和23年世界杯的球员全都是信兰成时期催生的。
信兰成的集训模式直接摧毁了中国篮球的根基。去年一批新的U19球员面对世界强队毫不示弱。姚明的退出夺走了中国篮球最后的支柱。信兰成政策下被剥夺的联赛和中断的青训使得继任者无法接班成为残酷的事实。
王治郅的遗憾离场,姚明被过度利用的职业生涯,联赛的衰败和青训的缺位——这些不是偶然而是特定管理思路下的必然结果。
中国篮球拥有才华,也有热情,但如果将球员视为政绩之器,比赛视为政治使命,那它终将屡次在世界舞台上跌倒,并错失所有真实站起来的机会。对于信兰成的所作所为,各位如何评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